我還是喜歡實體店,當時就能看到,拿到貨物,保證質量,售后完善,網購了很多次的東西,質量做工就是跟實體店有區別,絕對不是心理作用,今后買東西全部在實體店買,放心,但是發現好多品牌的實體店都不在了,一定是掙不到錢不做了,真的好遺憾,誰來改變現狀呀?期待
這些年,中小實體,尤其是開線下店的被互聯網電商按在地上摩擦,是個不爭的事實,而且是互聯網越是紅火,實體店就越是難做,完全成反比!
今天,我不談其他,就想和大家分享為什么我們線下店會在互聯網電商面前節節敗退,我認為這原本就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,不公平表現在這6點,互聯網贏得并不光彩!
1、制度的偏袒
我們線下店得合法納稅,開票據,要滿足消防、衛生、食品安全、城管等等方面的約束,這些人一個都得罪不起!
然而,互聯網這些年,尤其是早期,制度是非常寬松的,里面存在著很多的空隙,到后來,競爭大了,制度在逐漸的完善,但終究過程緩慢,直到今天,實體已經被揍慘了,可鬧得沸沸揚揚的互聯網要和實體一樣征稅,這個最基本的制度也是雷聲大雨點小!
線下實體:“我們輸了,一場不公平的較量,互聯網贏得并不光彩”
2、實體店的硬傷,租金成本
你說我一個店開了8年,早些年租金還好,后來年年租金上漲,人工上漲,理由是房價上漲,房東也是背負巨債,所以房租上漲!
房價上漲導致的房租上漲又不是我們實體店的錯,但我們卻背負了這個嚴重后果!
反觀互聯網,他本身就是虛擬的,壓根不存在房租的問題,更改的只是里面的圖文,最大的難點只是流量變貴了,但是我們實體店同樣打廣告獲得的客流成本在提升!
別以為房租是小事,就光這一點,就可以左右一半以上的中小實體店是生是死!
3、實體又被重擊了,疫情
你說疫情這玩意,誰都不想,誰都沒預料到,被關門了3個多月,房租照付,疫情過后,線下一片蕭條,不開門是硬虧,開門又沒人!
大家都有意的少接觸,少出門,以防止疫情的反彈和擴散,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去網購,他們的生意更好了,實體的門面都不知道天天為誰在開!
這樣一增一減,我們才是疫情后的最大受害者,但是卻沒有看到過多的救市資金和政策扶持,反觀互聯網,各種補貼,沒有100億都不好意思開口,對消費者是擼了一波又一波,搞得我們這些小微店老板瑟瑟發抖!
線下實體:“我們輸了,一場不公平的較量,互聯網贏得并不光彩”
4、野蠻生長,互聯網的壟斷
不要以為互聯網轟轟烈烈,就是好事,互聯網更容易造成壟斷經營,不信你看看聊天軟件、外賣平臺、電商平臺、出行平臺分別有幾家?
造成的后果是一家獨大,自由定價,愛要不要,不思進取、后果是貧富差距拉大,富裕的只是頂層的少數人,千億身家、后果是大量人群的失業,實體雖然不能保證大家吃得很好,但至少大家都有飯吃、后果是資金被抽空,大量的資金被手握,沒有很好的流通到市場,造就更多的價值!
好在,國家出手了,提出了互聯網壟斷調查,阿里都被罰了50萬,其他互聯網公司都得認清形勢,有序競爭,不能亂來!
5、社會價值
無論怎么看,我們千萬實體店要比互聯網對社會價值的貢獻要大:
一看就業人數,哪怕只是一家百平餐館,他至少需要2名廚師,1個幫廚,1個收銀,1個衛生員,再加上老板,至少也解決了5-6個人的就業問題!一條美食街,好幾十家餐飲店,解決了就是幾百個人的就業問題!
而對于幾百人的互聯網公司,那都可以稱為大型公司,開全國分公司了!
二看就業人員,互聯網公司解決的大多都是國家重金培養,年輕、有學歷的群體,他們本身是有就業能力的,而實體店的從業者,很多是社會基層,進不了辦公室,沒有特別技能,靠的只是勤奮和本分,這類人群才更需要關心和照顧,然而現實不是!
三看占用社會資源,你可以看看,工資只談年薪的、年底發10個月獎金的、五險一金齊全的、坐飛機報銷的,好多都是互聯網公司,因為更富裕,所以可以買地鐵房、上好幼兒園、開車占用馬路、感冒就進三甲醫院,占據了大量的社會資源!
而基層百姓,還在擔心工資會不會拖欠,娃子要不要送回農村、是擠公交還是坐地鐵!
線下實體:“我們輸了,一場不公平的較量,互聯網贏得并不光彩”
很多人說,優勝劣汰,你們開線下店的咋就競爭不過他們呢?活該你們日子不好過!
在這里,我想說的是,我們可以競爭,但競爭就該有個公平的規則才對,以上說的這些要么是制度的偏袒,要么就是自然的災害,要么是法規的暫時缺陷,這些定義規則性的東西,我們能怎樣?
我經常想,如果一個行業出現蕭條,那一定是有股新的力量,造就了趨勢的變化,這并不是某個人的能力可以左右的!
那些說“活該”實體做不好的人,只是你們正好不是實體的從業者而已,這么一大群體,里面有著很多誠信的人、善良的人、有情懷、有理想的人,他們勤勤懇懇,就想開個小店,謀個生計,養家糊口又有什么過錯?
說句實話,如果能夠給予實體以上說到的那5點,實體一樣可以干得轟轟烈烈,熱鬧非凡!
這場線上線下的較量,持續了多年,互聯網雖然贏了,但并非里面的人多么的優秀特別,這只是一場并不公平的較量,有何光彩?